26 Jan 2021

我進步了嗎?用 3 個數據證明你跑得更強

對剛開始跑步的人來說,只要規律訓練一陣子,肯定能明顯感受到自己突飛猛進,但對於訓練有素的跑者,變強的感受就沒有這麼明確了。尤其當賽事取消,沒有具體的成績佐證,這時要評斷自己的跑步實力是不是像在隔空抓藥?

這篇提供你三個佐證方式,無論是跑步初學者還是馬拉松高手,都讓你可以大聲說出「我真的進步了!」。

1. 能夠持續跑得更遠了

最直接的判斷方法當然就是用距離啦!

想起那時剛失戀的我,身為 90 公斤的肥宅,想擺脫情傷的糾纏,到了學校田徑場想要狂奔,結果連四百公尺都無法一次跑完,好不丟臉啊!爾後,只敢去跑步機上慢慢跑,直到能持續跑 1 公里、2 公里甚至 3 公里,終於鼓起勇氣報名並完成人生第一場 5 公里路跑賽。接下來,逐步挑戰十公里、十二公里到半程馬拉松。後來苦練半年,終於完成一次全程馬拉松,這當然毋庸置疑是變強啦!


Photo by Jenny Hill on Unsplash

但是,當已經能夠完成一場馬拉松後,若繼續往更遠的距離挑戰,整個訓練期會花費更多時間,而且距離可以無限延長,這對一般市民跑者來說,就不是個可以永遠追求的客觀判斷方式了。

2. 相同距離跑得更快了

用相同條件與一樣的距離,看哪位選手能夠用最短的時間完成,就是冠軍,這是最真實的數據,也是徑賽與路跑賽上決勝負使用的方式。

若你把競爭對手看成是無限個過去的自己,你家附近最常跑的那條路線,以前要花一個多小時跑完,在規律跑步一段時間後,你發現不用一小時就能完成,那肯定是很明確的進步指標。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跑者會選定不同的路跑賽事,作為各階段的目標。一場毫無保留的競賽,肯定是能最明確看見自己不斷進步的檢測方式啊!

文章主編仙女(圖中綠色賽衣)於 2020 臺北馬突破自我最佳成績之終點衝線照(攝/蕭宇翰)

但是,對於馬拉松跑者來說,要全力挑戰一場馬拉松,準備期少說三到六個月,再加上賽後恢復期度個蜜月,每次能看到自己進步的週期總是會越拉越久。

3. 相同配速心率更低了

到底有什麼客觀衡量方式,能讓平常訓練就知道自己進步,不用等久久一次比賽才發現呢?

再次回到你家附近最常跑的那條路線,假設你剛開始需要用盡全力才能夠一個小時整跑完,但經過一段規律訓練後,忽然發現自己用一小時跑完該路線已經游刃有餘,再多跑一點也沒問題。沒錯,這就是你已經適應了這個速度,所以身體綜合費力程度降低許多了。

拜穿戴式裝置普及之賜,我們有一個很容易取得能衡量綜合耗力程度的數據,那就是心率。心率越低通常代表你目前的費力程度越低,而能夠用更低的成本來維持此配速,在體能相同下,當然就可以跑得更遠更久囉!

我在跑臺北半馬時,比鹿港半馬配速更快,平均心率卻更低。

但是,其實影響心率的因素有相當多,或許是早上喝的那杯咖啡,或是昨天晚上熬夜加班,抑或是剛剛跑過飄著粉紅泡泡的馬尾妹,可能都會讓你心動不已,這就需要一些經驗來判斷了

結語

自己變強了,身體的反應會告訴你自己,而想要客觀地(讓其他人)知道自己進步,你可以秀出你能持續完成跑步的距離越來越遠了,或是每場相同距離的路跑賽事能用更短的時間完賽,也可以從手錶上看到相同速度下的心率越來越低。達到這些條件,你當然可以展示出來讓大家看到你努力的結晶。

最後,也推薦你一個自動判斷的方式,透過 RQ 獨家推出的「跑力」(註 1),它將從你長期的跑步訓練數據中分析,轉換成一個絕對數值等級,等級越高就代表跑步能力越強,能更直覺地了解自己的跑步能力進步情況。

就像是超級賽亞人的戰鬥力,跑力是跑者的戰鬥力,而我們開發的服務 RQ 也可以說是戰鬥力探測器「史考特」,用各種衡量方式提供你最直觀的指標。

RQ 是跑者戰鬥力探測器「跑步史考特」(From Dragon Ball wiki)

你有客觀衡量自己進步的好方法嗎?或是在跑步上有遇到什麼問題嗎?歡迎留言告訴我,還有機會獲得小禮物呢!

註 1:衡量跑步實力的指標:當前跑力